2010年10月14日

...

http://www.ltbka.com/html/c16/2010-04/268.html

从菲利普斯曲线角度看货币政策有效性


[日期:2010-04-11]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作者:俞虹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西方各经济学派围绕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论争从未停止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典学派完全否定货币政策有效性;凯恩斯主义者则完全肯定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主义者肯定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而否定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理性预期学派则完全否定货币政策有效性;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则完全肯定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主要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工具,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检验。

关键字:货币政策有效性 菲利普斯曲线

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梳理

(一)古典学派的观点:

虽然古典经济学派并没有论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但可以认为,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萨伊认为工资和价格是有弹性的,这种弹性提供了一种自我矫正的机制,从而使市场很快就“出清”,使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并使生产经常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其政策含义是由于市场的自我矫正机制,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上的均衡,不需要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GDP,但不能影响失业和实际产出,所以这些政策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中性的。

(二)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

(三)弗里德曼、菲尔普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8年,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这样弗里德曼就提出了自己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首次将菲利普斯曲线区分为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具体的说,由于短期工人和企业都存在货币幻觉,人们预期的通胀率将低于实际通胀率,因而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实际失业率可以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适用的。但在长期时,当人们发觉实际通胀率高于其预期通胀率时,便会调整其通胀预期,于是通胀率便会不断上升,但失业率却无法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处于自然失业率的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四)理性预期学派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的人物罗比特﹒卢卡斯认为,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严重的缺陷,即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否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行为的货币幻觉。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人们不会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因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总体上是与实际的通胀率是一致的。对政府而言,若要影响实际支出,就只能随即改变货币政策,不让经济人把握货币政策变动的规律。其代价将是经济的剧烈波动。显然,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采取这种政策方式的。那么,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政府采取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五)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批判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全盘否定。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而预期外的影响更大。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之货币政策实践

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在各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下,似乎我们很难说清到底哪一派的理论观点更让人接受。但无论各学派的理论基点是什么,也无论其形式让人感觉多么完美,结论是否科学的判断标准最终还是归于实践。

从全球货币政策实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此举为恢复战争创伤、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世界由于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经济步入滞胀泥潭,各经济学派遂群雄并起,挑战凯恩斯主义权威地位,其中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主力,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并纷纷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完善货币政策理论。从早期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再到货币主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世纪之交,全球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萧条经济学开始回归,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梅开二度、再放光芒。

货币政策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

也许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那么就让时间证明一切吧。

参考文献:

[1] 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2] 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4] (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朱文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沒有留言: